我發現了普通人做自媒體的捷徑 DATE: 2025-07-11 09:43:34
用戶為了滿足自己個性化的需求,要獲取一些知識,一定技能,同時再輔助一些服務,但是他不可能專門去研究這些東西,這時候就會願意付費來獲取這些知識,前提是這個知識或技能能在短時間內滿足他的需求, 韓澤:媒介並不賦予知識價值,現在獲取知識的媒介從書本變成了視頻網站,音頻平台,實際上我們使用或者汲取知識的場景已經發生了變化,內容的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,它原來可能是非常係統性的梳理,一種學術性很強的知識變成一種很實用的知識,讓用戶短時間內速成。
”毫不誇張地說,單論標題的吸引人以及點擊轉化率,做號者的取標題能力絕對超過90%的正規媒體老師。 一位做了兩年號的朋友告訴我,如今廣告分成沒以前那麽好賺了,去年百家號剛開始推廣的時候,補貼非常豐厚,他一篇稿子最多能賺6000多塊的補貼分成,但現在,正常情況下,一篇稿子賺到1000多塊錢已算不錯了。
離北京20分鍾高鐵的廊坊,有一家專門做平台號的公司,公司近百人,每天產出幾千篇文章,單個平台每天閱讀量1000萬保底,不久之前百家封殺了這家公司2000個違規的賬號,但他們依舊每天開工,絲毫沒有受影響的跡象,可見生命力之頑強,利潤之高。遇到厲害的做號者,三四個人的小團隊,一天就能生產100多篇稿子,不求質,但人海戰術仍然對應出百來萬的點擊量,差不多也是千把塊錢。我也見識到了稿子是如何野蠻生產出來:從貼吧、微博、微信、門戶裏扒拉出300-500字,修改,再加上自己的“修飾”和“想象”,然後貼上三張圖,取一個標題,發布。
BAT三家如何砸錢做內容分發平台這種事兒,我不是那麽關心,但文中提及的自媒體賬號運作細節倒是耐人尋味:他在內容生產上類似於早期的微博營銷號,通過剪輯搬運YouTube視頻在一點資訊、天天快報和今日頭條等渠道發布。幾天前,我的朋友圈被《殺死今日頭條》刷屏了,這沒什麽好奇怪的,曆史總在重演——BAT聯合圍剿今日頭條卻又剿滅不掉,反而眼睜睜看著今日頭條一步步茁壯成長,頗有當年紅軍反圍剿的態勢。
人海戰術,隻要能騙過機器,或者博到認同,真實性如何,按照那位朋友的話說:“除了明星本人知道,誰又能知道到底這些新聞是真的還是假的呢,有時候連明星自己都不知道,前一天還否認出軌,第二天就被人抓到現行,誰知道呢?”比如前不久,周傑倫和林俊傑同台獻唱《算什麽男人》,同樣的內容,結果標題黨把它變成《震驚!DOTA、LOL知名選手互斥對方不是男人,引萬人圍觀》,同樣引得大量網友圍觀。
筆者的稿子就曾經多次被機器建議“修改標題”。用娛樂思維進行品牌、產品甚至商業模式的搭建,“好玩”“互動”成為重要衡量標準。
另外,與A股相比,企業申請在新三板掛牌轉讓的費用要低得多。具體而言,在線票務平台融合了電商、泛娛樂、社交等基因,可以利用積累的用戶大數據從內容製作、宣發到終端、渠道等多維度滲透。
2017年,一向低調的李彥宏開記者會、上綜藝、曬妻、寵女。當下的娛樂是複製的、模式化的,娛樂實質上已經成為一種商業意識形態—行行都是娛樂業。